1、《蜀道难》教案7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资料图】
4、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6、教学方法:体读法。
7、教学课时:1课时。
8、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9、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10、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1、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
12、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
13、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14、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15、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16、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17、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18、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19、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0、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21、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2、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23、三.体读第一段:1.词义点拨:①危:高。
24、②于:比。
25、③何:多么。
26、④当:挡。
27、⑤钩连:沟通相连。
28、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29、⑦度:越过。
30、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1、2.段落解读:(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32、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33、“噫吁嚱”是惊异之辞。
34、“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35、“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36、“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37、(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8、”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39、“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40、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1、(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42、”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
43、“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44、“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45、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6、四.分析体读第二段:1.词语点拨:①但:只。
47、②从:跟随。
48、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49、④去:离。
50、⑤盈:满。
51、⑥倚:靠,。
52、⑦湍:急流。
53、⑧砯:拟声词。
54、2.段落解读:(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55、”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56、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57、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58、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9、(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60、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61、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62、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3、五.分析体读第三段:1.词语点拨:①夫:人。
64、②当:挡。
65、③匪:同非。
66、④朝……,夕……:互文见义。
67、⑤虽:虽然。
68、⑥长:深深。
69、2.段落解读:“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70、”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71、“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72、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3、(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74、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75、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76、(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7、”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78、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79、“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80、六.再次朗读全文。
81、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82、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83、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84、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85、八.分析文章的主旨与情感:教师列出“寓意三说”(见教师用书),学生讨论。
86、共识:胡震亨的说法。
87、“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88、九.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
89、2.同步练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