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我国经济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消费市场逐步复苏。在经历三年之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恢复仍需时间,房地产财富效应边际减弱、居民就业和收入仍需提振,当前消费市场增长动能相对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关心当年的日本如何度过经济换挡期?经济降速,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消费市场出现哪些新的变化趋势?哪些消费品企业在居民消费能力变弱的“平价消费”时代,能够逆流而上、强势崛起?
【资料图】
1.以史为鉴:为什么80年代日本消费变迁潮流对当今中国具备极大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宏观经济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外部国际环境、发展战略、人口老龄化现象还是东亚文化属性、储蓄和消费偏好等,当前的中国都与80年代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认为,通过对80年代日本消费行业、爆发领域、驱动因素进行复盘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中国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中国消费行业的投资机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宏观经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调整,从以往约10%的GDP增长率进入6%左右的新常态(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GDP增速回落至-1.6%),而日本在1980年代也曾经历过10%的GDP增长率调整到6%左右的时刻,两国均从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增长中获益,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出口驱动型增长红利的衰退均导致了两个经济体增长的结构性放缓。
②国际环境: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让美国感到“惴惴不安”,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蓄意挑起一系列贸易争端,而80年代的日本在钢铁、汽车、机床和半导体等各种高科技领域同样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日本的快速发展也逐渐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地位,美日贸易摩擦从单纯的轻工业领域、重工业领域、技术领域,发展成为综合性、全方位的摩擦。
③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和80年代的日本政府采取相似的转型战略和举措,高度重视面临的外在压力和贸易顺差,均强调扩大内需、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两国政府均采取相似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80年代日本货币供给的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M2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140%左右增长至1991年的190%左右,而中国采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同时通过减税降费、发行政府债券等财政政策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④人口结构: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20-49岁劳动人口触顶回落、总人口增速下滑”等,与80年代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当年的日本也出现过“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0%、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口增速回落至0.4%左右”的情景;如果以65岁以上人口比例来衡量,日本老龄化进程大约比中国提前30多年;同时,和日本类似,中国家庭也出现非常明显的小型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形态不断涌现。
⑤城市化率: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0%,部分发达省市(例如北上广津浙苏等)城市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70%,大致相当于日本80年代水平;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17.9%上升到60.6%,40年来共有6.4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平均每年有1600万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中国超越日本完成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⑥消费特征:中日两国均为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国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抚养比例、东亚文化属性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这使得两国经济均以积蓄型而不是透支型的模式发展(但这一现状正在发生变化,年轻群体对信用消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消费偏好方面,两国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中国80后90后与日本“新人类”一代均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与重建,和父辈相比物质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因此拥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个性化消费需求,更愿意为高品质商品支付溢价。
2.浪潮之巅:日本哪些消费行业在60年风云变幻中错峰崛起、引领时代浪潮?
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日本消费变迁潮流,我们将日本60年间(1960-2020年)的消费变迁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1960-1973年(大众消费时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输出,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相互促进,日本社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批量生产、大众消费、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特征,汽车、家电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2%,十年间使国民收入实现翻倍增长,保障日本居民充分就业),日本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直到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这一阶段日本分别经历了“岩户景气”(60年代汽车、家电兴起驱动经济发展)、“奥林匹克景气”(1964年夏季奥运会举办促进经济繁荣)以及“伊奘诺景气”(发行建设国债带来1965-1970间连续五年的经济景气扩张),可以说是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带动居民消费欲望。同时,日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实现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相互促进,进而引发第一次消费革命。同时,“核家族化”及家庭收入增加,使得当时的日本社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消费,汽车、家电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②1974-1990年(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消费):日本经济低速增长,单身人群增加,日益注重个人消费(私人订制式消费增多、商品小型化趋势明显、适合个人消费的便利店兴起),消费偏好由量向质升级(从批量生产产品到高档消费和名牌商品,例如高档汽车、高档家电、奢侈品等)。受1971年“尼克松事件冲击”和1973年“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增速随后出现整体放缓,物价暴涨、失业率上升,1975年日本政府解除金融紧缩政策,后续实施财政刺激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国内平均经济增速保持在7.6%的水平。在1974-1990年这一阶段,日本社会消费主体由家庭转变为个人,私人订制式消费增多(例如私人定制旅游、私人定制衣服等),个性化消费崛起,炫耀式消费、表达与众不同的自我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同时,日本国民的消费偏好由量向质升级,由商品向服务转移,由实用性、大众化向高端化、品牌化靠拢——比起方便实用的普通轿车,人们更希望拥有设备齐全、乘坐舒适、外形美观的高级轿车;比起普通商品,人们更加追求品牌,认为品牌即质量、品牌即高级,LV、GUCCI、CHANEL的高档皮包和配饰成为日本女性的最爱。
③1991-2008年(回归理性、返璞归真):房地产泡沫破灭让日本居民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日本开始进入“失去的20年”,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大幅受挫,消费回归理性,同时更注重精神消费,脱物质化现象突出。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居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农村、城镇家庭收入增速先后在1995年、1998年出现大幅下滑,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导致消费支出增速明显放缓,1991年-2008年日本人均私人消费支出从198.63万日元缓慢增长至230.28万日元,复合增长率CAGR仅为0.87%。日本消费社会出现明显的返璞归真潮流,消费的脱物质化趋势显著,日本居民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消费,在文化、休闲中重新探寻生活的价值,日本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从1991年的9.61%上升至2008年的10.85%。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回归理性,不再崇尚奢侈,开始追求性价比,例如在日用饮食方面,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开始转向简便化、多样化、健康化和低价格化,低价红酒、低价啤酒、半价汉堡、低价可乐和发泡酒在日本热销产品榜单中皆榜上有名,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受青睐。
④2009年至今(经济缓慢复苏、新消费崛起):伴随千禧一代和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日本社会消费偏好出现新变化,开始推崇极简主义、回归真我的消费理念。2008年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日本国内需求缩减、出口大幅下降、就业形势严峻、股市动荡,2009年起,日本经济在需求增长和政策刺激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复苏,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上涨,日本缓慢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伴随日本千禧一代和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日本消费者开始推崇简约与环保主义,2010年在全球主要国家奢侈品消费增加的环境下,日本的奢侈品消费不增反降,体现出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脱物质化趋势。日本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回归内心的满足感、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更加偏好地方传统特色,无印良品这类追求极简主义风格的厂商受到追捧、偏僻小酒馆因做酒工艺吸引大批年轻人光顾、合租公寓的兴起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年轻人消费理念的变化。
3.溯本求源:哪些消费品行业成功崛起?哪些行业逐渐被时代冷落?
通过深度复盘日本20个消费细分子行业60年间(1960-2020年)的发展经验,我们试图找到主导这些行业兴衰沉浮的关键因素,总结出能够成功穿越周期波动的消费品行业体现出的普遍规律,亦或是逐渐被时代冷落的消费品行业的经验教训。
规律一:必需消费品受经济周期的冲击较小,体现出较强的防御属性,这种需求端的稳定性在较长周期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与人们日常消费、看病等必需消费相关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性较低,其发展更加取决于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不太受经济周期影响,具有坚实的扛过经济低谷的能力。以日本食品饮料行业为例,1992-2000年日本家庭每月食品支出绝对额从8.2万日元下滑至7.4万日元,但食品饮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基本稳定在23%-25%,相关企业并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太大影响。
规律二:符合人口结构变迁潮流(例如老龄化、少子化)的行业长期受益,不符合人口趋势的行业(例如年轻消费中的啤酒、汽车)出现颓势。二战之后日本“婴儿潮”的出现导致人口快速增长,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生育意愿的下降以及人口增速的放缓,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重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年轻型消费也纷纷迎来拐点,较受年轻人喜爱的啤酒消费自1994年达到顶点后一路下行(目前日本啤酒消费量甚至还不及1970年时的水平),年轻人偏爱的汽车等耐用类消费品也出现颓势。人口结构变迁虽然是慢变量,但这一慢变量在较长周期内依然会对相关行业产生明显的影响。
规律三:符合健康化消费潮流的行业长期受益。复盘日本60年间消费行业演变趋势,不难发现“健康化”的消费特征随处可见,例如酒精饮料低度化、调味品健康升级(日本调味品龙头龟甲万创造了健康酱油新品类,主打的有机零添加调味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乳制品健康升级(日本乳制品企业纷纷推出功能化乳品,不断向有机化高端化方向升级)、对人体骨骼有害的碳酸饮料消费有所下降但无糖茶饮消费高速增长、保健品行业长期稳健发展等,追求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规律四:符合便捷化消费潮流的行业长期受益。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济长期低迷,居民消费信心受到很大冲击,但有趣的是,日本方便食品支出占家庭食品支出比例从1981年的6.2%持续提升至2000年的11.2%,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速冻食品、复合调味品、外食与外卖在日本的崛起,都反映出消费者较为明显的追求便捷、高效消费的特征。2000年之后伴随互联网时代到来,线上化消费崛起(服务线上化+产品线上化),在线购物、在线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型“宅经济”需求量持续增长,也符合日本便捷化消费发展趋势。
规律五:房地产泡沫破灭前,高端消费崛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民众个人消费意识觉醒,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消费快速增长,日本全社会兴起一种奢侈品购买狂热,对豪华汽车、名牌包包、名牌手表等奢侈品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欲望。根据高盛与Euromonitor调研数据,1995年日本奢侈品市场规模达到978亿美元,占据全球68%市场份额,日本奢侈品消费人群达到4900万人,人均消费额达到1996美元,位居全世界第一。全球奢侈品公司均把日本当做主要市场,仅LVMH集团便有五千多家门店入驻日本。
规律六: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理性消费、性价比消费崛起。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大幅受挫,消费理念也发生变化,从追求高端消费,转向追求理性消费、性价比消费。曾经狂热的奢侈品市场见顶回落,黄金珠宝、高尔夫、高端汽车、高端手表等代表性产品市场规模出现了明显的收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优衣库、无印良品为代表的高性价比品牌仍然维持了可观的业绩增长,零售行业中便利性更强、时间成本更低的超市和便利店,逐渐取代百货店成为日本主流零售业态,也反映出日本理性消费、性价比消费崛起的潮流。
规律七:民族自信与东方审美催生日本国货潮流。随着1970年日本国营铁路的广告“重新发现日本”的口号登场,日本民众开始逐步摆脱对欧美文化的崇拜,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和社会审美均发生了明显转变。民族自信与东方审美驱动下,日本诞生了众多底蕴深厚、实力强劲的化妆品企业(资生堂、高丝、POLA等),并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除化妆品之外,日本动漫、汽车、服装、餐饮等行业也走出了一批具备民族特色的日式品牌,具备日式风格的文具、生活主题店如LoFt、东急手工、无印良品的成功,也彰显了日本消费者在传统文化上的回归。
规律八:日本单人独居和家庭小型化趋势带动个人消费崛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日本家庭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女性劳动参与率逐渐提高、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趋势。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日本单人家庭占比达到34.6%,创1970年来新高。在大家庭时代(4-6人),日本居民消费主要围绕家庭展开,例如去超市批量购物、为家庭购置家电汽车等,但随着单人家庭、小型化家庭成为日本社会主要家庭结构,个人消费快速崛起,小型便利店取代超市,成为年轻人和小家庭的购物首选,个人电脑、小型汽车、MiniCompo等轻薄短小商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和喜爱。
4.鉴往知来:当前的中国是否已经进入第四消费时代?我们看好哪些领域的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当前的中国大致相当于日本的“第三消费时代”,消费者逐渐从追求温饱型消费转向追求品牌、追求个性、追求体验消费,消费偏好由量向质升级。按照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第4消费时代》中对1912年至2034年日本消费社会的划分标准(少数中产消费、家庭中心消费、个性化消费与无品牌消费),并结合当下中国社会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当前的中国大致相当于日本的“第三消费时代”。
事实也的确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得冰箱、彩电、洗衣机以及汽车等商品从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一波又一波的消费升级潮流使得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品质和生活质量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随着“千禧一代”(指2000年成年的人群)的成熟,独有的教育经历和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追求新鲜刺激、高品质、体验式消费的特质,而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三成的庞大规模,也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引领当前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兴起,并对商品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符合日本“第三消费时代”的特征。
但现实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如果简单地将当前中国理解为“第三消费时代”,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收入差距、人口年龄、教育结构、城市分布等因素,导致不同阶层在消费升级的能力、速度、对象和内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形成非常明显的“消费分层现象”,我们很难单纯地用消费升级、消费降级来概括14亿人口的消费特征,准确来说当前中国社会“第二、第三、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兼而有之。
在经济学理论中,居民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行为的关键要素,居民消费升级潮流必须以收入的持续增长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然而,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的同时,贫富差距却仍有改善的空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0左右,而到2017年时已经达到0.467,超过国际公认的“0.4”这一警戒线,城镇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之比为5.62倍,农村为9.48倍,收入结构差距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同人群在消费升级能力和速度上存在差异。
①我国一二线城市正从“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过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消费习惯会逐渐稳定,消费行为也会向着理性化、简约化方向回归,对于个性化与品牌消费的热情会降温,而理性化消费和简约化消费,恰好是“第四消费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一二线城市居民因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行为相对超前,他们更倾向于将钱花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满足精神需求的服务型消费中,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Airbnb、共享单车、各类拼车APP等共享经济在一二线城市的兴起也比较符合日本“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从人口数量来看,国内一二线城市覆盖人口3.9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8%,对应城市人口数2.7亿人,占中国城市人口的33%,他们正在逐渐从“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过渡。
②我国三四线城市仍处于“第三消费时代”: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随着经济发展与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这些城市人均GDP普遍跨过3000美元大关,总体处在3000~7000美元的区间。借鉴日本发展经验,日本人均GDP在1972年跨过3000美元后便步入“第三消费时代”,表现为温饱型与生存型消费得到满足,居民开始向着享受型消费转变,电商购物、休闲零食、化妆品、各类小家电的兴起均是“第三消费时代”的特征。从人口数量来看,国内三四线城市覆盖5.7亿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41%,对应城市人口数3.5亿人,占中国城市人口的32%,他们仍处于品牌化消费阶段,正向品质化消费演进。
③我国五六线及以下城市仍处于“第二消费时代”:受制于收入水平的偏低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的有待完善,我国五六线城市居民仍处于大众消费阶段,个性化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拼多多在低线城市的崛起,带有非常明显的“第二消费时代”的特征,数亿用户(截至2020年3月31日,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达到6.28亿)在拼多多平台上购买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低价甚至超低价产品,说明当前无论是一二线大城市,还是三四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庞大的低端消费人群。
我们借鉴日本20个消费行业60年来兴衰沉浮的经验,并结合当下中国社会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抽丝剥茧、高度概括出我们看好的未来中国消费行业九条投资主线,我们相信未来的超级长牛股一定会在这些领域中诞生:
投资主线一:品质消费
中国消费正在从“有”向“优”蜕变升级,一大批规模可观且愿意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买单的新中产阶层强势崛起,国人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亦或是盲目追逐名牌傍身,而是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质量、更加注重品牌和美誉度,价格虽然在考虑因素内但并非主要关注的因素,看好方向:白酒、调制品、乳制品、家电、家居等行业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品质消费倾向,中高价位段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提升。
投资主线二:性价比消费
移动互联网在低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普及催生了拼多多等新型电商平台的崛起,增加了低线城市居民消费的选择空间,而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消费品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不仅质量和性能会越来越好,商品价格也会逐步走低,不管是冰箱、彩电,还是空调、洗衣机等均是如此,以前上万块钱的大彩电,现在三五千即可买到,而且质量、性能都要比过去好得多;除低线城市之外,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居民也出现非常明显的性价比消费倾向,购买商品时更加看重款式、质量、细节,看好方向: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以网易严选为代表的ODM电商、以优衣库为代表的服装品牌、以名创优品为代表的高性价比零售商。
投资主线三:国货崛起消费
随着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提升,“国潮”概念正逐步融入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中,重新定义着新时代的消费品牌。从需求端来看,国内进入物质充裕时代,消费者对品牌、品质、实用性等因素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对个性化需求上升的同时追求高性价比;从供给端来看,中国制造及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和高效,赋予了国货能够创造出更加物美价廉商品的能力,甚至在售后服务等方面比海外一线品牌更胜一筹;从零售端来看,抖音、小红书、淘宝直播等新媒体带来零售渠道、营销方式的创新,抢占消费者心智的同时,创造出比肩国际大牌的销售成绩,看好方向:国货化妆品、国货美妆、国货服装、国产手机、自主品牌汽车等。
投资主线四:个性化消费
随着新中产的崛起,消费者的自我意识更强,更注重自己的想法,消费心理从“从众消费”开始向“个性消费”转变,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加偏好体现个性特征的时尚品牌商品和服务,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生活情趣、个人喜好,达到精神上的满足;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以往大批量生产制式产品的经营方式逐渐被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定制方式所取代,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看好方向:定制家居、细分化小家电产品、彰显个人地位的奢侈品、定制旅游、定制餐饮等。
投资主线五:健康化消费
追求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居民逐渐从过去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到现在日益重视健康消费;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全民健康教育,促使消费者持续增加健康消费支出,在产品方面,消费者对健康、品质、杀菌等方面的需求大幅提升,带动健康食品、畜禽冰鲜、健康家电销量提升;在生活方式方面,消费者对免疫力、体育运动、享受、家庭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看好方向:健康食品(乳制品、调味品、休闲零食、保健品、畜禽冰鲜等)、健康饮料(果汁、茶饮料、乳饮料)、健康家电、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
投资主线六:养老型消费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20-49岁劳动人口触顶回落、总人口增速下滑”等,与80年代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当年的日本也出现过“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0%、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口增速回落至0.4%左右”的情景;借鉴日本30年前的发展经验,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经济增长长期乏力的问题,社会保障资金出现缺口,老年人养老和医疗需求急剧增加;随着我国首批中产阶级步入老龄人群,养老产业即将迎来高收入群体,我国家庭结构在逐渐变革,传统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维系,养老产业化逐渐成为刚需,养老服务与医药产业链迎来“黄金发展期”,看好方向:医疗、康复、护理等养老产业链,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三大慢性疾病相关的投资标的。
投资主线七:便捷化消费
社会的进步就是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消费者因工作时间过长导致闲暇时间变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在网上点外卖解决吃饭问题、用扫地机器人处理家务活、用手机购物代替线下购物;随着“懒人经济”的盛行,我们认为,便捷化的消费方式将带动速冻食品、预制食品、半成品等快捷食品的增长;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智能家电的普及让人们摆脱了繁琐重复性的家务劳动,从无聊枯燥的劳作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生鲜电商平台“在线买菜”,或者通过点外卖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以上种种,都是消费行业便捷化趋势的体现,看好方向:便捷食品(速冻食品、预制食品)、便捷家电(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生鲜电商、便利店、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业态、快餐与外卖等。
投资主线八:情感与体验式消费
按照消费主义的逻辑,消费升级总是沿着“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的特定路径展开;我国当前消费环境的变迁路径与1980年代的日本较为接近,2013年之后居民消费支出中衣食占比下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生活服务、餐饮旅游、体验式消费占比提升,人们逐渐从追求买得起的商品(量的消费),到追求质量好的品牌商品(质的消费),再到注重情感体验、更加看重商品情绪价值而非功能价值(情感消费);正如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对消费品的理解——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一种近似疯狂的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不是酒店,是舒适与安心,看好方向:具备社交和情感属性的高端白酒、满足精神寄托和陪伴需求的宠物经济、其它具备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消费品等。
投资主线九:特定客群兴起与消费习惯变迁
尽管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消费市场长期处于低迷阶段,但仍有一些细分品类因特定客群的兴起与消费习惯的变迁,在逆势中实现增长,例如乳制品、预制菜、饮料,其中人均消费金额增速最大的细分品类为酸奶、奶酪、速冻食品、茶/可可;同时,伴随日本女性参工率上升、从“物质富足”转向“精神富足”、美容与颜值意识觉醒,维持自身清洁和周边环境整洁的精致需求逐步扩大,日本个护美妆行业实现超越大盘的增长,看好方向:受益于特定客群兴起的乳制品、预制菜、饮料,以及受益于消费习惯变迁的个护美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猛哥看商业",作者:国君消费团队;智通财经编辑: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