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人民银行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详细解读了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并对信贷数据与物价背离、部分银行调整存款利率等近期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稳中有降
对于今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称,一季度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
阮健弘进一步指出,从总量上看,一季度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利率看,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个和41个基点。
“预计2023年信贷投放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将保持平稳。”阮健弘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长基本匹配,巩固拓展经济向好的势头,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季度,M2同比增速持续保持在12%以上,阮健弘对此指出,主要是金融体系靠前发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派生的货币相应增加。资管资金回流表内也是重要原因。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有所波动,实体部门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资金转回表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升了M2的增速。
阮健弘表示,3月末流动性总量同比增长10%,较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比M2的增速低2.7个百分点。整体看广义流动性增长还是比较平稳的。
阮健弘还指出,3月末,住户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上月末增加了2.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9.9万亿元。当前住户存款增加较多,主要受住户的投资、消费状况的影响。“我们注意到,当前住户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在回升,储蓄意愿在下降。”她说。
发布会上,阮健弘还回答了证券时报记者关于社融规模结构特点的提问。阮健弘称,从结构上来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有所增加;二是表外融资有所恢复,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较多;三是政府债券净融资有所增加;四是企业直接融资减少较多。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还在会上透露,近段时间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从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发放额约5900亿元,比去年四季度月均发放额多19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值处于合理区间。一季度开发贷款累计新增约57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在建规模相比处较高水平。债券方面,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境外债券市场信心也在逐步恢复。
我国不存在长期
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近期,信贷数据与物价的背离引发了市场关于通缩风险的热议。邹澜对此说明,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本质上是受时滞影响。稳健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但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时滞。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邹澜强调,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
邹澜称,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U”型走势。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此外,近期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发布下调存款利率的公告,恰逢当前物价处在低位,引发了有关存款利率调降的议论猜测。邹澜对此澄清,近期主要是在去年9月没有跟随主要银行调整存款利率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存款利率,也有一些银行是在春节前后上调存款利率后的回调。
他表示,在市场利率整体已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不同银行的调整幅度、节奏和时机自然就会有所差异,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现象。
此外,邹澜还指出,去年末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优化,带动房贷利率有所下降。据统计,截至3月末,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条件的城市有96个。其中,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从全国看,今年3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14%,同比下降了1.35个百分点。(记者 贺觉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