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天被禁,导演被监视6小时:那年,姜文和周晓文到底拍了啥

发布时间:   来源:云纳君  

1996年,北京的一座电影洗印厂里,


(相关资料图)

机械巨兽如同勤劳的工蜂一般昼夜不歇地冲洗着一批珍贵的“电影胶片”三天后,这些带着希望与憧憬的胶片将被运往各大城市的院线。

这部投入巨大的电影,耗资高达4000万元,从编剧到演员再到导演,均为业界名门之选。执笔编剧的是才子芦苇,出演阵容有姜文、葛优、许晴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导演则是当年第五代导演的周晓文。

若是一切都能如愿以偿,

这部电影或将创下一段震撼人心的商业传奇,成为1996年最引人注目的佳作之一。

然而,命运总是善于捉弄人,

如同戏谑的小丑,总在人们最不经意的时候上演一幕幕让人扼腕叹息的戏码。

就在这部电影在北京等五个城市热映时。

被突然勒令撤档,

消失在了观众们的视野之中。

为什么电影突然消失了呢?

据导演周晓文自述,电影被禁之后,他也曾遭到长达六个小时的严密监视。

后来2016年的时候,导演周晓文曾隐约透露过一丝线索,但他也只是说:“最遗憾的就是上映了没几天就禁映了,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是知道了也不能说。”

1996年,这场风波究竟掀起了多少惊涛骇浪?无人得知,电影被毙的原因亦是个迷。

尽管背后的禁令原因仍然扑朔迷离,但电影立项前后过程却如历史长卷般清晰可见。

这部名为《秦颂》的电影,立项之初便是1995年。编剧芦苇完成剧本后,将其递交给了周晓文。周晓文在拿到剧本之后,毫不犹豫地请来了老朋友姜文和葛优。

二人得知此剧为历史题材,兴趣盎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而许晴也顺利地加盟。

电影的投资人也大有来头。

投资人是香港香港大洋影城。

当时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逐渐接近尾声,众多电影人纷纷奔赴好莱坞,或北上内地,寻觅新的发展机遇与资源。1995年,香港大洋影城正寻求北上的良机。

经过一番波折,周晓文找到了大洋影城的负责人,对方了解到姜文、葛优、许晴主演,周晓文导演,芦苇编剧之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四千万元巨额资金。

巨资压顶,周晓文深感责任重大。

他努力将资金运用于电影制作的关键环节,力求使《秦颂》呈现最佳效果。

整个拍摄过程一帆风顺,

然而意外发生在印刷拷贝的环节。

彼时电影后期已经完工,但洗印厂却出现了拷贝跟不上的问题。可此时,早已铺天盖地的宣传难以收回,那时的信息传递手段远不如今日互联网时代的高速与便捷。

周晓文想要紧急撤档也无法实现,

没办法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去院线。

最后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高层拍板:

先试水,把手里有的拷贝先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这5个城市放第一轮。

等到一周之后,再上全国院线放映。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

第一轮放映的第4天,就出事了。

那一天,

一众人包围了北京电影洗印厂,封存了刚冲洗好,未寄出的拷贝被一一销毁

第二天,文件也下来了:

电影须暂停一切发行、放映及宣传活动。

负责投资的香港大洋影业交纳50万罚款,

西安电影制片厂、中影集团分别做深刻检查。

随后,这部耗资4000万的宏大历史商业电影《秦颂》,消失在影院和国内媒体的天际。

被禁那天,芦苇也没想明白,

他写《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都没问题,可为什么《秦颂》就不行了呢?

相比较《活着》和《霸王别姬》,

这部《秦颂》连一点大尺度的内容都没有。

这就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

讲的就是一个曾经“统一六国,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修长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为何突然变的暴虐无道的?

怎么就不行了呢?连个说法都没有。

直到1997年,在周晓文、姜文、葛优及出品方的拼死奔走下,电影终于重见天日,

然而,大势已去。

冯小刚的“冯氏喜剧”那年如烈火烹油,狠狠地将《秦颂》压在身下,同档期电影更是全方位碾压。这部《秦颂》票房口碑皆失。

香港大洋电影公司损失惨重,不久之后,大洋电影公司老板宣布撤出内地投资市场。

投资人的4000万化为泡影,

周晓文也从此一蹶不振,后面没人敢投资他,

这些年拍了好几部电影电视剧都反响平平。

很多人都曾为「这部禁片」说过话,

但事实上,「秦颂」在当年被禁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一:大尺度的镜头

《秦颂》这部电影中,充斥着大量裸露的尺度镜头,这在当时可谓是极为不雅的行为。

一方面,大量的尺度镜头被禁止使用。

另一方面,这些尺度镜头并没有实际推动电影的发展,只是出于商业“猎奇”的手段。

周晓文在《秦颂》中的设定更是让人啼笑皆非,高渐离(葛优饰演)和烁阳公主(许晴饰演)发生关系后,烁阳公主瘸掉的腿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这简直是人类爱的奇迹。

更夸张的是,这场奇迹发生在人间秦始皇的太祖庙的牌匾下,充满了政治讽刺和夸张性。这些讽刺和夸张更像是对当下社会性的一“讽刺”,一种性讽刺的性内涵在里面。

第二:误人子弟的架空

对于《秦颂》,芦苇有意地通过虚构故事来进行主题性表达,破坏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让秦始皇和高渐离的故事变得更具戏剧性和虚构的写实性。

然而,问题在于电影的宣传方竟然打着“历史正剧”的宣传,导致观众深受误导。

而剧本中所呈现出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东方魔幻大片,实在太过荒诞离奇。

历史上,秦灭最后三国的顺序是楚、燕、齐,但在电影中被改为燕、楚、齐。

李斯曾提醒秦始皇这一点,但秦始皇的回应是“ 因为燕国有一个会写《秦颂》的 人”。

为了要突出高渐离和秦始皇的故事,于是整个《秦颂》的历史被救都改写了。

为了突出高渐离和秦始皇的故事,竟然将历史人物全部曲解。荆轲成了小人,王氏父子竟被拍成贪权好色的莽夫,而灭六国的功臣王翦父子,更是在电影中反复变节,变成了吴三桂这样的小人!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被电影一手毁掉,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

姜文的演技虽然炸裂,但无法挽救这个失败的剧本,因为故事并不完整。

电影走到最后,

周晓文给出的暴虐解释是“复仇”:

秦始皇因个人私怨,纵火烧书,坑杀儒士,破坏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更可恶的是,他还要去大费周章,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建那个毫无意义的阿房宫,

简直是在浪费人民的血汗钱。

第三:剧本与电影的分裂

当然,那只是周晓文给出的解释。他说秦始皇暴虐只是为了“复仇”,

但芦苇在写作的时候本意并非如此,

是周晓文对芦苇写的剧本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导致了故事的不完整和整个人物的分裂。

1990年,芦苇决定创作这部秦始皇电影是,

他不想再拍“千古一帝,灭六国,平天下,却最后因暴政被推翻”的故事,

他想要找到秦始皇身上的故事中隐藏的真相。

作为统一六国、平定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长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究竟为何会走向暴虐无道呢?

晚年的他为何要与年轻的自己背道而驰,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短短数十年内,从打天下到灭亡,秦始皇为何会落得今天的下场?

这是芦苇的好奇心,他推演出无数个庞大格局,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秦始皇和高渐离的友谊故事。

一个统一六国、君临天下的人,想要征服一个奴隶的灵魂,却遭到彻底失败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秦始皇和高渐离的友谊成为关键,两人从小就是一起玩耍的好友,但最终却因为精神上的冲突而决裂,从而演变成悲剧的力量。

芦苇曾在人物小传里写道:

秦始皇啊,你就是那封建中国的最大掌权者,是那历史上最大的奴隶。你不愿承认吗?

荣誉如同君王,统治着人民,也统治着皇帝。

任何帝王,把国当成国,家庭利益就必须让步。可你偏偏不肯。你做了封建历史的献祭者,注定了自己的失败。

个体无法改变历史走向,你也无法。你想征服一个奴隶的灵魂,却遭到彻底的失败。

因为在封建时代,权力是被束缚和捆绑的,你想要改变,那就直接解放奴隶,解放农民的生产力,消除剥削制度。

可是你偏偏是最大的剥削者,就是最大的统治者,即便你愿意免去赋税,可权力的运行体系需要钱,王朝发展也需要税收。更何况,你要动的利益还是家族利益。

你改变不了,因为你自己就是制造这个无法逃避的巨大牢笼的设计师。

你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你的生命只是一个节点,只是一个蚂蚁的小小身影,承载了封建历史的无数责任和宿命。每一个人物都清楚自己无法逃避且无法安放的宿命。

这就是你,秦始皇。

所以《秦颂》看似写的那么深刻,

其实就是一个“运石南山,千斤在肩;万人垂颈,一人上天”的故事,一个宿命的故事。

但周晓文把它改的面目全非。

芦苇写的《秦颂》的故事本应是一部关于历史与人性的真实而感人的史诗,但在周晓文的手中,却被扭曲成一部主题先行的商业电影,只是为了表达导演想要宣扬的主题。

在电影中,高渐离和嬴政的友谊本应是故事的核心,却被无情地砍掉。这种行为不仅让观众难以理解秦始皇的做法,更使得电影失去了一种深入人心的真实感。

就连姜文也不满意,

他曾问导演周晓文:“ 至尊至圣的秦王,凭什么要宠爱高渐离这个讨厌麻烦的家伙 ?

所以竟然要宠爱,

那两人的友谊线本就应该是主线,

可是,周晓文在拍的时候,已经偏离了芦苇情感线,削减了许多故事情节和细节,太远太远了,以至于走到最后使得影片缺乏真实感和共鸣力。

秦始皇和高渐离的故事本应该是一段极为深刻的友谊之旅,但是电影中却被刻意忽略和淡化,导致观众无法深入了解和感受。

这样的电影,最终只能以政治、历史等外在因素为主题,却无法真正体现出人物的美与人性,更别说触动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了。

最让人遗憾的是,《秦颂》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灵魂和真实性。

这使得观众无法真正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电影不应该只是为了推崇某种政治理念或宣传某种历史观点,它更应该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最终《秦颂》的失败,是注定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宿命也在变化中不断演绎。封建体制注定了秦始皇的失败,即便是在架空的历史背景中,这个主题也被成功地表达了出来。

但周晓文在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自己成为了讽刺的对象,与电影中的秦始皇一样。

虽然电影《秦颂》在封禁两个字的影响下,得到了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光环,

但它仍然注定了失败。

电影是一门艺术,需要具体的事件和细腻的表达来展现出人性和情感。

而周晓文未能在这方面做到好,使得电影最缺乏的就是导演想要推崇的人物美和人性。

电影最终变成了为了围绕着主题表达去歌颂,却失去了共鸣和真实性。《秦颂》的失败,大部分原因还是导演周晓文自己的原因。

电影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清楚自己无法逃避且无法安放的宿命,结果变成了一场梦境一样,毫无规律,也没有任何的联系。

整个电影十分的混乱。

只是可惜了,

姜文、葛优的演技、赵季平的音乐、曹久平的美术,他们也未能挽回电影失衡的局面。

记得那年北京的房价还不到1万,

二环才5000出头,

4000万的投资可以买多少房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不重要,但也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联系我们:93 96 74 66 9@qq.com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营业执照

Copyright©2008-2020 By www.fangzhi.eeju.com All Rights Reserved